“鱼”并非单一鱼种的正式学名,而是多种观赏鱼类的俗称,因部分种类头部有隆起或体态威严如冠而得名。下面内容根据生物学分类和常见观赏鱼命名,归纳主要类型及相关鱼种:
一、慈鲷科鱼类(最常见类型)
慈鲷科鱼类是“鱼”的主力军,多具领地觉悟与护幼行为:
1. 红尾鱼(绿面)
学名:Aequidens rivulatus
特征:体披金属蓝,尾鳍镶红边,成年雄鱼额头隆起似,体长可达20厘米以上。
分布:原产南美洲厄瓜多尔、秘鲁河川,现为全球常见观赏鱼。
习性:肉食性,适应力强,可耐17℃低温。
2. 三间(眼点丽鱼)
学名:Cichla ocellaris
特征:体侧三道黑色纵纹,尾基具金色镶边黑斑,体长可达74厘米,是大型慈鲷。
分布:南美洲苏里南、圭亚那流域。
习性:凶猛肉食性,喜捕食小鱼昆虫。
3. 六间鱼(布隆迪六间)
学名:Cyphotilapia frontosa
特征:黑白相间6–7条横带,背弧高耸,体长超30厘米,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种。
习性:需碱性硬水(pH>7.5),群居性,对氨敏感。
二、骨甲鲶科(异形类)
此类以啃食沉木习性闻名,头部骨板似冠:
豹属(如哥伦比亚白金豹)
学名:Panaque 属(含7种,如 P. nigrolineatus)。
特征:体覆硬甲,头部硕大,牙齿勺状可刮食木头,体长40–70厘米。
分布:南美哥伦比亚、秘鲁深水河道。
饲养:需沉木环境,杂食偏植食性。
三、鲤科鱼类
体侧斑纹似冠冕图案的小型鱼:
无须魮
学名:Puntius everetti
特征:金棕红色体侧带黑白斑块,体长15厘米,栖息于清澈溪流。
分布:印尼婆罗洲、苏门答腊。
习性:杂食性,易在水草缸中繁殖。
四、其他类别
部分名称含“”但分类较冷门:
擬金眼鯛
学名:Pempheris ufuagari
特征:红褐色体色,背鳍尾鳍黄边黑缘,夜行性珊瑚礁鱼。
分布:日本西北太平洋海域。
拓展资料
“鱼”涵盖多类群,核心类型为慈鲷科(如红尾、三间、六间),接下来为异形(豹)和鲤科(无须魮)。其共性包括:
1. 形态标志:头部隆起或体纹如冠,具观赏性;
2. 生态多样:从南美肉食慈鲷到亚洲溪流杂食鲤科;
3. 饲养注意:多需大水体(尤其大型慈鲷)、稳定水质及专属饵料。
若具体指某种鱼,需结合特征或学名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