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活动都是凭自觉,现在有了积分奖励,大家都抢着干!”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龙井镇坛厂村村民何大姐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30个积分,在积分超市换到了两袋洗衣粉,脸上洋溢着快乐自豪的笑容说。
近年来,龙井镇探索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通过量化文明行为、建立“积分超市”,将基层治理的“软约束”转化为“硬指标”,以“小积分”激发“大活力”,让“村里事”真正变成“自家事”,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乡村善治新路径。
“小积分”换出“大文明”
走进龙井镇坛厂村积分兑换超市,货架上洗衣液、粮油等生活用品排列整齐,墙上张贴的《积分评定细则》格外醒目。
龙井镇乡村治理积分细则(仁怀融媒体中心供图)
参与环境整治积10分、调解邻里纠纷积10分、违规操办酒席扣20分……翻开细则,法治、德治、自治、示范带动、一票否决5大类39项加分项、42项减分项、3项一票否决项指标清晰量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标尺”,让基层治理有了精准“度量衡”。
据龙井镇坛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兴良介绍,过去移风易俗难推动,现在家家户户算“积分账”,积分制将基层治理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形成了“行为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良性循环。
为确保公平公正,龙井镇构建起“月评季兑年考核”的全链条机制。由村“两委”、党员代表组成的评定组每月入户打分,积分台账在村务公开栏“晒单”,镇级乡村振兴服务站按季度统筹物资调配,村民凭“积分存折”兑换生活物资。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镇7个村(社区)累计评定积分46969分,兑换物资价格4.57万元,群众参与率达95%。
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仁怀融媒体中心供图)
“小整治”撬动“大蜕变”
“以前农具乱堆没人管,现在比的是谁家积分高、谁家门庭干净!”在福泉社区,村民陈大姐正忙着清理门前杂物。
积分制推行后,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过去“袖手旁观”的村民主动认领“责任区”,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积分大户承包的“小菜园”“小花园”。据统计,2025年全镇累计清理垃圾1000余吨,改造卫生死角500余处,改造卫生厕所6户,改造圈舍17户。
家政老师到农户家中开展卫生家庭建设培训(仁怀融媒体中心供图)
曾经杂物堆积的村道变得整洁通畅,污水横流的沟渠重现清波……在“两清两改两治理一行动”开展以来,村民们化身“门前三包”监督员、“文明新风”宣传员,累计劝导整治乱堆乱放553处,评选“文明示范户”“卫生家庭示范户”98家,200余名“文明宣传员”走家串户传播健壮理念。
文明示范户、家庭卫生示范户评选现场(仁怀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谁家房前屋后不干净,不用村干部催,邻居们就先来提醒了。”村民刘大哥感慨道。
“小舞台”演绎“大快乐”
“绿水青山是家乡,两清两改治村庄。旧习破除新风尚,快乐日子万年长……”在同联村文化广场,村民正围坐一起,观看村民自发演出的乡村群众文艺巡演活动。
群众文艺巡演(仁怀融媒体中心供图)
立足乡土文化特色,龙井镇创新“花灯传政策、顺口溜讲道理”宣传模式,将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花灯词”“快板书”,通过文艺巡演、院坝会等渠道覆盖群众1.2万人,带动500余户主动参与房前屋后整治。
如今,村民自发创作的花灯《乡风治理民谣》、快板《龙井乡村振兴新画卷》在田间地头传唱,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龙井小学学生表演快板《龙井乡村振兴新画卷》(仁怀融媒体中心供图)
“积分制不是简单的物质激励,更是灵魂价格的重塑。”该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程小敏表示,龙井镇正探索“积分+”模式,与农文旅进步联动,拓展应用场景,增设技能培训、健壮体检等兑换服务,让文明积分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硬通货”,推动“积分制”向更深层次延伸。
“攒积分、比积分、亮积分”已成为龙井镇村民间的新流行。这种将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的创新操作,不仅擦亮了乡村颜值,更重塑了治理内核,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游正玉 严文秀)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