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拜城县察尔齐镇立足本地黄芪资源优势,将中草药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进步深度融合,以黄芪产业为纽带,探索出一条“产业共兴、文化共融、团结共进”的特色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觉悟提供了鲜活操作样本。
构建共富产业链,让团结协作在生产操作中扎根
拜城县察尔齐镇创新推行“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产业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牵头成立黄芪种植合作社,打造“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各族群众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和销售渠道,确保群众在种植环节同步受益,从源头上筑牢团结根基。
互助采收队正在采收黄芪(拜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黄芪采收季,全镇组建多民族互助采收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群众协作劳动的场景。大家互相传授种植技巧、分享本地土壤特性,欢声笑语中不仅高效完成生产任务,更让“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劳作中天然浸润。现代化黄芪加工园区则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大家各展所长、互补共进,协作格局已然形成。
目前,园区已吸纳3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500元,实现“就业一人、团结一家、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让群众在共同致富中增强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推动产业文化融合,让文化认同在互嵌共生中深化
拜城县察尔齐镇以“黄芪文化”为载体,搭建跨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荣。通过开展“黄芪文化研学”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共同参观种植基地、体验传统炮制工艺,在操作中进修中医聪明,了解黄芪在不同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孩子们相互讲述中医药典籍中的黄芪记载和民族医药中的黄芪用法,让文化认同在互动中悄然生根,从小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黄芪种植合作社构建共富产业链(拜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制作涵盖黄芪种植、炮制、药用价格的多语种短视频,打破民族界限,让群众在了解产业的同时增进文化领会。视频中,各族群众共同劳作、相互进修的场景,生动诠释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进步共同体理念,使文化交融从“无形”变为“有形”,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培育双向融合人才,让团结沃土在能力提升中厚植
拜城县察尔齐镇建立“双向培养”机制,既选拔杰出群众参与种植技术培训,又组织青年进修民族语言与文化习俗,推动人才在技能与文化上的双重融合,通过成立“黄芪人才培训班”,邀请专家开展双语教学,确保群众精准掌握种植技术,先后培育出阿力木江·买买提等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带头人。他们不仅自身成为种植大户,更主动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进步,用实际行动诠释“共同富裕”的内涵。
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培训群众340人次,培养出跨民族技术骨干56名,形成“互带技术、共享资源、共促进步”的良好局面。这些人才既懂产业技术,又通民族语言,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桥梁”,在推动产业进步的同时,不断增进群众的情感共鸣。
如今的拜城县察尔齐镇,黄芪产业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觉悟的“实体纽带”。各族群众在共同进步中增进了解、在文化互鉴中加深认同、在携手致富中凝聚合力,生动践行了“进步促团结,团结助进步”的良性循环,为民族地区通过产业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觉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经验。(来源:拜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