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意思逐句解释
1.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一次非常不容易,而离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别亦难”:强调离别之痛,比相见之难更甚。两个“难”字,道尽了情感的沉重与无奈。
2. 东风无力百花残: 暮春时节,春风(东风)已经变得微弱无力,无法阻止百花的凋零衰败。
象征意义: 这句既是写实,点明离别的时刻(暮春),更是以残败的春景象征离别的忧伤、爱情的阻隔、美好时光的消逝以及主人公心境的凄凉。无力回天的“东风”也暗喻着面对离别的无计可施。
3. 春蚕到死丝方尽: 春蚕直到死时,才会把丝吐尽。
双关与象征: “丝”与“思”(思念)谐音双关。这里用春蚕吐丝至死方休,比喻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无穷无尽的思念。
4. 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要烧成灰烬,像眼泪一样的蜡油才会流干。
象征与比喻: 以蜡烛燃烧、滴泪成灰的意象,比喻离别后的相思之苦如同烛泪,只有生活终结(“成灰”)时,痛苦才会停止(“泪始干”)。同样表达了刻骨铭心、至死方休的深情。
5. 晓镜但愁云鬓改: 清晨对镜梳妆,只忧愁地看到自己如云般的乌黑鬓发变得斑白(因相思而憔悴)。
“云鬓改”: 指青春容颜因饱受相思煎熬而日渐衰老憔悴。
6. 夜吟应觉月光寒: 夜深人静独自吟诗遣怀时,想必会觉得月光分外清冷凄凉。
“应觉”: 是揣想对方(或对方揣想自己)在同样情境下的感受,既写出了自己的孤寂凄冷,也表达了对对方的深深牵挂和体贴。
7. 蓬山此去无多路: 对方居住的地方(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离这里其实并不遥远。
“蓬山”: 象征对方(意中人)的居所,虽然现实中可能相隔万里,但在诗人心中,爱的距离不该遥远。
8. 青鸟殷勤为探看: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传递消息,去探问她的情况。
“青鸟”: 神话中西王母的信使,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信使或书信。
“探看(kān)”: 探望,问候。
小编觉得两句:在极度的思念与无望中,诗人寄希望于神话中的青鸟使者,表达了对重逢、互通音信的强烈渴望,也透露出现实中相见无期的怅惘。这种寄托于神话的想象,更反衬出现实阻隔的无奈。
全诗主旨与情感拓展资料
这首诗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其中一个。它以深沉哀婉的笔调,描绘了一对恋人(或诗人寄托的对象)在暮春时节经历刻骨铭心的离别。全诗围绕“别”字展开:
前四句: 直抒胸臆,点明离别之难、时光之逝(东风无力百花残),并以“春蚕”、“蜡炬”两个震撼人心的比喻,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生死以之。情感炽热、执着、至死不悔。
后四句: 由直抒转向含蓄,设想别后的情境和心境。刻画了因相思而容颜憔悴(晓镜云鬓改)、心境孤寒(夜吟月光寒)的凄苦形象。最终在无望中寄托于神话传说(蓬山、青鸟),表达了对互通音信、慰藉相思的渺茫希望,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剧色彩和缠绵悱恻的韵味。
核心情感: 抒发了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这种爱情在现实阻隔(相见难、离别难)下带来的巨大痛苦、无尽思念和深沉怅惘。诗中充满了对美好爱情消逝的哀伤和对重逢的渺茫期盼。
这首诗以其精纯的语言、创新贴切的比喻(春蚕、蜡炬)、深沉真挚的情感、浓郁的悲剧审美和象征意味,成为千古传诵的爱情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