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岩与角砾岩的主要区别 砾岩与角砾岩碎屑形态差异及沉积环境成因对比解析 砾岩与角

一、基本定义与分类关系

1. 成分与形态差异

  • 砾岩:圆状或次圆状砾石占比超过50%,碎屑经历较长距离搬运,磨圆度较高。
  • 角砾岩: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砾石占比超过50%,碎屑搬运距离较短或未经搬运,保留原始棱角。
  • 过渡类型:若两种砾石比例接近(如各占约50%),可称为“砾岩-角砾岩”。
  • 2. 粒度划分

    两者均以粒径大于2 mm的碎屑为主,但进一步按粒径细分为:

  • 细砾岩(2-4 mm)、中砾岩(4-64 mm)、粗砾岩(64-256 mm)、巨砾岩(>256 mm)。
  • 二、成因与环境对比

    1. 形成经过差异

  • 砾岩:多发育于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如河流(河成砾岩)、滨岸(滨岸砾岩)或冲积扇(洪积砾岩)。碎屑经流水反复磨蚀,分选性较好。
  • 角砾岩:成因多样,包括:
  • 沉积成因:如崩塌角砾岩(洞穴坍塌)、冰川角砾岩(冰碛物)。
  • 构造成因:断层角砾岩(断层活动导致岩石破碎)。
  • 火山或热液成因: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热液隐爆角砾岩(气液压力骤变)。
  • 成岩后生影响:如岩溶角砾岩(地下水溶蚀后塌陷)。
  • 2. 沉积构造特征

  • 砾岩常见递变层理、交错层理,砾石排列具定向性(如最大扁平面向源倾斜)。
  • 角砾岩层理不明显,常见杂乱堆积,反映快速沉积或非水力影响。
  • 三、地质意义与应用

    1. 指示沉积环境

  • 砾岩的磨圆度与分选性可推断搬运距离和水动力条件,如滨岸砾岩常呈席状分布,成分单一。
  • 角砾岩的棱角特征和胶结物成分可揭示成因,如断层角砾岩的碎屑为原地岩石,胶结物含断层泥。
  • 2. 找矿标志

  • 砾岩:底砾岩中含石英砾石的重砂矿物(如金红石、钛铁矿)可能指示砂矿。
  • 角砾岩:热液角砾岩常伴生金、铜矿化;隐爆角砾岩筒是中酸性斑岩型矿床的典型容矿构造。
  • 3. 研究地球历史

  • 砾岩(如底砾岩)代表区域不整合界面,反映构造运动;变质形成的变成砾岩可能保留地球早期锆石记录(如澳大利亚杰克山的43亿年锆石)。
  • 四、分类扩展

    1. 按成分划分

  • 单成分砾岩:如石英岩质砾岩,反映长期改造的稳定环境。
  • 复成分砾岩:碎屑多样,代表快速堆积(如冲积扇)。
  • 2. 按剖面位置划分

  • 底砾岩:位于海侵层序底部,成分成熟度高。
  • 层间砾岩:整合夹于其他岩层中,无沉积间断。
  • 五、拓展资料

    砾岩与角砾岩的本质区别在于碎屑的磨圆程度,反映了不同的搬运历史和成因机制。砾岩多形成于稳定的水力环境,而角砾岩成因复杂,涵盖构造、火山、化学等多种影响。两者在地质学中同为重要研究对象,既是古环境重建的关键证据,也是矿产资源勘探的标志性岩类。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