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题材为何总让人”如坐针毡”?
看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突然领会了李诚儒那句”如坐针毡”的批评。青春片似乎总离不开堕胎、车祸、绝症的老三样,难道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些狗血剧情吗?辛夷坞的原著明明有着更丰富的层次,但电影版却硬生生把青春拍成了一部”疼痛物语”。这不禁让人思索:为什么我们的青春题材总是走不出这种套路?
从小说到银幕:青春文学的得与失
《致青春》原著小说之因此打动人心,正是由于它诚实展现了80后一代的成长轨迹——大学宿舍的夜谈会、毕业季的迷茫、初入社会的阵痛。这些细节远比电影里强加的三角恋更有共鸣。可惜的是,制片方显然更相信”疼痛=票房”的公式,把郑微和两个男生的情感纠葛拍成了全片主线。这种改编让我想起郭敬明的《小时代》,同样是青春题材,同样被资本裹挟成了浮夸的流行秀。当青春文学变成IP流水线上的商品,我们还能期待看到诚实的青春吗?
我们需要的青春片应该是什么样子?
对比同期上映的《过春天》,同样是青春题材,后者用跨境学童的独特视角,拍出了青春期特有的冒险灵魂。这让我想起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每个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好的青春片不应该只有”疼痛”,还应该有梦想、友情和成长的温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打动我的瞬间,反而是多少配角在宿舍阳台上唱歌的片段——那才是我们诚实的大学记忆啊!
写在最终:致我们未曾逝去的青春
看完电影回家,我翻出了大学毕业照。突然明白,青春从未真正逝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与其纠结于影视作品对青春的”疼痛化”呈现,不如记住那些诚实发生过的美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至少提醒了我们:青春不该被简化为多少戏剧性桥段,它的珍贵之处,恰恰藏在那些平凡的日常里。或许下一部青春片,能带我们回到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