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故事:孔文子为何被孔子称赞?

不耻下问的故事从何而来?

你知道吗?”不耻下问”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话说春秋时期,魏国大夫孔文子被国君赐予”文”的谥号,这在当时可是极高的荣誉。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听说后,心里特别不服气:一个攻打过国君的人,凭什么配得上”文”这个尊号?他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孔子,没想到孔子的一番解释,不仅让子贡心服口服,还为我们留下了”不耻下问”这个流传千古的典故。

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

孔子对子贡说:”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道出了孔文子获得荣誉的真正缘故。原来,这位大夫不仅天资聪颖,更重要的是他勤奋好学。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孔文子能够放下身段,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难题,这种谦虚的进修态度实在难能可贵。

想想看,现在的我们遇到不懂的难题,是否也能像孔文子这样大方地请教他人呢?很多人在职场中遇到难题,宁可自己瞎琢磨也不愿开口询问,生怕被人看低。但孔文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从不把请教当作丢脸的事。

不耻下问的现代启示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进修和职业仍有深刻的启发。在聪明爆炸的今天,没有人能掌握所有领域的聪明。遇到不懂的难题时,我们更应该发扬”不耻下问”的灵魂。你知道吗?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从不羞于向他人请教,哪怕对方资历比自己浅。

不妨问问自己:上周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是否主动寻求过帮助?其实,大胆提问不仅能快速难题解决,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孔文子那样,虚心求教反而赢得了孔子的高度评价。

怎样践行不耻下问的灵魂?

要真正做到”不耻下问”,开头来说得克服心理障碍。别觉得请教别人是示弱的表现,恰恰相反,这展现了你追求进步的决心。接下来要讲,提问也要讲究技巧。与其问”这个怎么做”,不如先说说自己的领会,再请教对方的看法。这样既表现出你的思索,又能获得更精准的指导。

在职业中,可以定期向同事请教;在进修中,遇到不懂就及时问老师同学。记住孔子的教诲:敏而好学是天赋,不耻下问才是真聪明。把这句话贴在办公桌上,或许能提醒我们保持终身进修的态度。

小编归纳一下:让不耻下问成为习性

回看不耻下问的故事,孔文子之因此能被孔子称赞,正是由于他打破了身份地位的束缚,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灵魂。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想想这个故事,勇气地开口请教。毕竟,承认不懂并不可耻,不懂装懂才是真正的愚蠢。让我们以孔文子为榜样,把”不耻下问”变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性吧!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