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中,α粒子穿透金属箔后的运动轨迹根据其与原子核的相互影响程度可分为三类,这些轨迹直接证明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正确性。下面内容是具体分析:
1. 直线穿透轨迹(绝大多数粒子)
2. 小角度偏转轨迹(少数粒子)
eta propto fracZ}E cdot b}
电荷量越大、粒子能量越低、距离原子核越近,偏转角度越大。
3. 大角度偏转或反弹轨迹(极少数粒子)
轨迹类型拓展资料表
轨迹类型 | 占比 | 偏转角度 | 物理缘故 | 意义 |
直线穿透 | ~99.9% | ≈0° | 未进入原子核影响范围 | 原子内部大部分为空 |
小角度偏转 | <0.1% | <90° | 受库仑斥力轻微影响 | 原子核存在电荷集中 |
大角度偏转/反弹 | ~1/8000 | ≥90° 至 180° | 与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强库仑斥力 | 原子核极小且集中全部正电荷 |
实验对原子模型的革命性意义
. 推翻模型:均匀正电荷分布无法解释大角度偏转。
. 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 后续影响:为玻尔模型(引入量子化轨道)奠定基础。
重点拎出来说
粒子的三种运动轨迹(直线穿透、小角度偏转、大角度反弹)是领会原子核式结构的关键证据。直线穿透说明原子内部空旷;小角度偏转表明核电荷集中;大角度反弹则直接证明原子核的极小尺寸和巨大质量密度。这一实验彻底重塑了人类对微观全球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