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智”绘好“丰”景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稻谷飘香,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三猛乡腊姑梯田里一派丰收忙碌景象。

与往年不同,今年田间地头多了几道忙碌的“空中身影”——伴随阵阵机械轰鸣声,无人机在梯田间来回穿梭,精准升空、平稳降落,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吊起,运送至山头集中点稳稳放置,整个作业经过耗时不到3分钟,流畅高效。

李九收是土生土长的腊姑村村民,过去一直以传统方式务农。随着科技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她敏锐地觉悟到无人机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变革,于是利用农闲自学了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颁发的无人机执照,成为村里首批持证上岗的农用无人机飞手。

“农忙时,我的无人机很受欢迎,一天可以飞上几百趟,周边多少乡镇都找我帮忙收稻谷。”李九收笑呵呵地说。使用无人机吊运稻谷作业效率比传统人职业业进步数倍,而且人工搬运稻谷在复杂的梯田地形中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如今,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能够快速准确地将稻谷从田间运送到指定地点,大大缩短作业时刻,人力成本显著降低。据测算,采用无人机吊运稻谷,一次最多可运送75公斤稻谷。

有了科技助力,三猛乡积极探索“低空+农业”新型模式,持续对接科技资源,今年已组织40余名村“两委”干部、种植户参加“一乡一飞手”项目实训操作进修,培养了一批本土低空技术新农人。

从“人背马驮”到“空中快递”,从“汗水农业”到“聪明农业”,当科技创新扎根哈尼山乡,无人机不再是悬浮的“空中楼阁”,而成长为生长在田间地头的“科技根系”,正以“聪明翅膀”托起农业现代化进步。

“这台机器可帮了大忙!”正在田边等候的一位村民感叹道:“我家梯田位置陡,以前运稻谷要绕很远的路。现在无人机直接飞过去,几趟就能运完。今年用无人机运输,节省了近一半人工成本。”

目前,三猛乡正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以“无人机+”模式为支点,撬动低空经济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振兴新业态,打造聪明农业示范样板,探索进步现代农业创新操作,让更多农户享受科技红利。

云南网记者饶勇通讯员李娟

来源:云南网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