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恒心种出葱茏环州

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撞”在一起的地方,就是环县。这里风沙大、水土留不住,是防沙治沙难啃的“硬骨头”。赶上6月17日全球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谈谈环县人怎样凭着一股倔劲儿,让“不毛之地”郁郁葱葱。

环县地貌,李丽摄

以前的环县,生态确实糟透了。大风一刮,沙子眯得人睁不开眼;暴雨一来,沟沟壑壑的泥流汹涌肆虐。盐碱地白茫茫一片,撒下种子都长不出苗,日子过得又苦又累。可环县人就不认命,心里头就一个念想:必须让荒山头变绿!1978年民族启动“三北”工程,环县二话不说就跟上,定下“生态立县”的铁规矩,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从先找好治理的流域下手,到现在搞科学绿化,一年又一年,从没松过劲。

环县治沙能成功,靠的就是死磕到底的钻研劲。当地干旱少雨,什么树都活不成,怎么办?就专门挑沙棘、柠条这些“皮实坚定”的树种。为了进步树苗成活率,当地干群没日没夜地试,琢磨出了“低温窖藏、截干栽植”这些实用的抗旱种树技巧,并根据不同山坡、沟道拓展资料出造林模式。哪怕条件再差,也要把树苗养活,硬是把成活率进步了10%多。而且治理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山、水、林、田、草一起规划,山上种满树,坡上修梯田,沟里筑起坝,一点点把生态“捡”回来。

难在坚持,但环县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过去几年,不管刮风下雨,每年雷打不动造林15万亩,建成好多少上万亩的造林示范区。草原植被盖度涨到74.5%,彻底把“沙进人退”的惨状翻了篇。

如今的环县,层林叠翠代替了漫天黄沙,道路绿树成荫,田间禾苗青青。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环县人,靠着不服输、不怕累的劲头,一任接着一任拼出来的。这股恒久的韧劲和恒心,定能将环县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环县融媒

赞 (0)
版权声明